2010/2/25

132.
+0給我一卷底片,仔細看上面有LOMO LC-A anniversary字樣是 25週年慶,問為什麼買呢?+0很可愛告訴我因為我們也25歲。真的耶…於是莫名就有點感染那種興奮,竟然我們也是25週年慶了。

2010/2/20

i'm just a little person, one person in a sea

















睡醒了沒有雨聲,乾淨但仍然寒冷。

也不知道還能怎麼說。

不喜歡,甚至唯一覺得可愛的演員是凱瑟琳基納,帶著女兒離開凱登的愛黛兒,每個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巨大又輕薄的困境。如果你不開心,你可以走。我可以快轉,退片,離席。只是音樂攪擾了我,little person嵌到耳朵裡,就拿不開。

對我來說,查理考夫曼堆疊著,或是過份的演出了,所有的自己。
(你以為那就是一切嗎?)(最終都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創作者放大自己的生活,感覺,言語,各種細節試圖動人與被感動,因此說得太多,昂揚與沙啞,假裝分辨真實(本身的矛盾),對事物激動,緊緊握住成千上萬的紙屑,永遠不能(如何?),抵達不了(哪裡?)。無法解釋,碰觸同時弄痛自己,軟弱得無法保護任何人,問題的核心與邊緣只在所有自己的宇宙,枯燥與噁心,然後代替你死去的那些…(你為什麼不問,為什麼不是我?你愛你自己超過任何,你不過就是…)所有角色套著你轉,到最後你死了…你還在…你以為你的悲傷那麼深超過任何,你以為你很清楚嗎?

而那只是每一個人的深淵…



紐約浮世繪 Synecdoche, New York
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
美國
2008


Deanne Storey - Little Per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_ubhYgjAc

2010/2/14

「朝花夕拾」...沒有頭緒的零散片段-2

  
出發前查了天氣,也問了已經先到的朋友,答案一律是大晴。我把傘排除在行李外,很不湊巧前兩天烏雲密佈,第三天就下起雨。住的小房間沒有對外的窗,下樓後才知道,地上一片溼濘。

行程很隨興,下起雨,為了等待一間下午二時才開的書店,我們就在國際會議中心消磨時間。
望下看是快線和進出的旅客。

















IFC很大,不知道是幾棟建築連在一起,為了躲雨和等待,從ZARA逛到DYMOCKS,雨還是下個不停。行人天橋很多,不知為何擠滿了菲律賓人,搭紙板一群群團在一塊。

















去搭山頂纜車的晚上全是霧氣,沒上觀景台,霧已經濃得什麼也看不清。乘坐時感到斜坡的壓力,心想這真是太奇怪的交通工具。

吃食計有:
Day 1
海安咖啡(西多士+鴛鴦)、翠華餐廳(三菇飯)
Day 2
香港大學餐廳(雜菜咖哩+熱奶茶)、義順燉奶、美都餐室(茄蛋三文治+熱紅茶)
Day 3
蘭芳園(菠蘿包+熱奶茶)、海港城大家樂(熱奶茶)、海港城citysuper(咖哩餃)
Day 4
BugerKing(Apple Pie+Fries+熱奶茶)、朗豪坊池記(冬菇麵+熱奶茶)

在海港城大家樂被點餐的服務員搞得非常氣,回想還是餘怒未消,當時只想著不想影響同行朋友的心情就算了。因為非常想吃薯條,第四天就到速食店吃早餐,店員比客人多,大概是因為星期一。喝了太多熱奶茶,還是覺得很好喝。


























(幾百年沒吃的漢堡王)


  














(美都餐室向外看,就是廟街夜市)

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找書店。書店的價差好大,有些把定價抬得很高,連鎖店一般照定價,也有二手書打到十分低廉。走逛過的書店記得的有:三聯書店、尚書房、人民公社、書得起、庫柏利克、中南、PALACE、DYMOCKS、PageOne、森記、中華。好像還有幾間但忘了名字。在尚書房買了明日風尚,歐陽應霽的雜誌,在書得起買二手書介紹井上理枝作品,在庫柏利克買斑駁日常,在森記買香港短篇小說選(96-97),在中南和DYMOCKS買明信片。大一點的書店如三聯、中華,幾乎是全是經典書與暢銷書,魯迅和張愛玲都可以有一櫃,另一櫃擠著董啟章梁文道西西小思。庫柏利克許多自家書,葉愛蓮鄧小樺李智良,香港插畫家鄒蘊盈的作品自有一區,在IFC裡的PALACE只賣DVD和文具,亦有不少鄒蘊盈周邊商品。人民公社的售價貴得離譜,PageOne幾乎60-70%是原文書,DYMOCKS則100%英文書。在PageOne看上一本"more things like this",想著也許誠品可以買到,結果回來查沒有。

答應要幫朋友找的痠痛軟膏沒找到,帶上的8M也沒有用。以為會晴天的啊這樣也許會喜歡一點。短暫而擁擠吵鬧,某些人的溫情,無止盡的shopping mall…

回到捷運圓山站,覺得馬路好寬闊,車廂明亮,夜晚靜寂。
  

「此地是他鄉」...在香港的那一些-1

 
2010.02.05-02.08
 
…幾乎沒有辦法喜歡這個城市,沒有喘息之處,沒有寬闊之處,沒有靜緩之處…(是我未到過…)當然她自有陰溼,熱辣,幽暗細微以致頭暈目眩…

















電車大概是最喜歡的城景。出了機場搭快線再轉港鐵,出站後便是來往忙碌的大馬路;天氣陰也無所謂,早起頭暈也無所謂,反正趕快認識這個地方就是。坐上電車在密集的樓房間穿梭,司機個個都會開到車頭黏前車尾,近得一伸手就可以搆著。車身包覆廣告,飲料金飾保險信託電視台,應有盡有。


























(好喜歡維他命飲料"power-c"的電車廣告,最好看的綠色車身沒拍到)


黃敏華的〈少言妙音〉,寫著香港無止盡的聲音與母女的神經衰弱與失控,「那夜我再走到囂鬧的旺角,那裡比日間更能容忍噪音的存在,我拿出兩支手槍,站在千萬行人與小販的面前向他們掃射,倒下後竟不是一片寧靜,卻是人們不倦的叫聲笑聲說話聲和吵架聲…」

人。車。樓房。遍山洋紫荊沒看見,剩下公園裡,學校旁,運動場邊的幾株,開出粉紅,紫紅,白色的花。

四天後搭上回來的飛機,完全鬆口氣,想著如果住這裡大概會瘋掉。


























(不想數究竟幾層樓。一抬頭望不見頂,地上沒有影子。)


















(書報攤上的塑膠娃娃)


我只是沒有想到身為一個外來者的感覺會那麼明顯,就算眼耳髮膚沒有差別。
蘭桂坊不過就是白人的夜生活世界,也從沒覺得一個種族的優越感可以那麼明顯。
回家後就又忍不住重看黃碧雲《後殖民誌》。

港鐵坐來坐去,四天裡沒超過十站;電車只在香港半島走,最多是搭雙層巴士。計程車好多,倒一次沒搭過,摩托車也不多見。


























(整排整排的計程車,到處都是。)


天很灰,到香港大學的時候已經快中午。在餐廳點了雜菜咖哩熱奶茶,奶茶很濃十分好喝,我看見出餐的人先挖兩匙煉奶到杯裡再沖熱茶。十一點半人還不很多,那天不知道是什麼日子,朋友N看到一些穿著碩士畢業服在學校裡拍照留念猜是碩士畢業,又還有一群穿著西裝套裝看起來大約高中生年紀的孩子出沒。走著走覺得有點像淡江:樹很多,洋紅色的磚牆。

















(香港大學某餐廳,果然還是學校吃最便宜)



























(終於在港大對面看到較矮的房子,單位看起來也比較大。)
130.
舊房子的反覆擦洗,直到充滿了積水的粉塵…

打掃到凌晨兩點終於告一段落,不曉得這樣算不算是一種對舊時舊事的告別,只是很睏了想倒頭便睡,到了舊曆年的年末,一切暫停。一口氣睡上14小時。


131.
一些平衡與失衡的渴求都仍在密密與默默的進行,重新組成別的什麼,即便是冷與疲累,對不得不的事情也該完整對待。被丟棄了不知名的東西,反正已經記不得,就當作什麼也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