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1

2008年我好像看了很多書,消化不良那種。總是想從裡頭撿得什麼。大量,便宜,快速。看到後來便沒有什麼留下,以為被組成其實都只是暫時被包覆。借來的書,買走的書,小心翼翼對待的書,無可無不可的書,厚重的理論書,神祕的故事書,精美的設計書,迷人的電影書…經過之後都還是原來那個,乏味並乾燥。


但sodom寫得是那麼動人啊,他寫,

"我還在逛書店,或者,把自己變成一座書店,不賣書,只是展示其中那些得以羅列的。"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座廢墟,已經徹底的毀棄了,但偶爾,遇見某些人,又想起某些重建的可能。"

http://www.wretch.cc/blog/sodom666/26629101


(雖然博客來的推八送百已經錯過了)我還是想復習這些曾經那麼慷慨給予我,默默安慰的書。

1.太古和其他的時間/Olga Tokarczuk/大塊
生者的時間。死亡須要時間嗎?死者有時間嗎?我曾經到達的邊界,離這裡有多遠?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還是一個時間單位?太古,是一種邊界,還是一個中心?那裡有,米霞的天使的時間、米哈烏的時間,椴樹的時間,遊戲的時間,和由四個部組成的事物的時間。若是什麼都在改變,上帝也可能改變嗎?在荒草已經蔓淹的舊地,離開之前,帶上小咖啡磨,那是我們僅剩的連結…

2.無傷時代/童偉格/印刻
其實我已經忘記這是不是2008年看過的書,其實我一直都記得,那本綠色封皮的書,醜醜的,紅色的傷字,但一翻開胃就會打結。那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最貼近又最魔幻的,台灣人的小說了我一直都這麼覺得。那麼重覆與生命就會比較讓人釋懷,父執輩以及,發覺,我們竟然也都,有了父執輩一半的年歲。(那些我們在意的…我只是想知道…)

3.一座島嶼的可能性/Michel Houellebecq/大塊
我永遠都在等待的東西叫做未來。那些我們對時間設下的陷阱,比方說二十五歲的自己寫信給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五歲的自己,問她他說你滿意你的現在嗎?但那有什麼用?對於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五歲的我而言,看見二十五歲的自己寫的蠢話會感到愉快一點嗎。未來人,我也想像完美,身體的功能與情緒的缺乏,情感的缺乏(如果這樣才算完美)以達永生的可能--而且,永生究竟要幹嘛?

4.昨日當我們盛年/Anne Tyler/時報
哈。我以為我們都會這樣:以為人生在某個地方出了錯,這個選擇或那個選擇,一路延伸通往完全不同的結局。你打算重來一次嗎?可以。你只要翻出聯絡簿,找到他,打個電話。當然可以。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重新再來,你還是不會選擇你錯過的;因為你已經夠好了。你只是再看清一次,再擁抱自己一次,不,你得辛苦才辦得到的。

5.悲傷動物/Monika Maron/大田
愛與背叛。不愛與背叛。哪種才算是相對論呢。得到你或死去…因為你是你,因為你…不是我。我瘋狂。激烈。愚蠢。年老。暴力又粗魯。不適合,愛,也不屬於,愛。但如果我遲暮之年遇見你…但如果有任何事物阻止我愛你…。愛情基因是合適於繁殖的,而我已經不合適…

6.給我一支貓/吳米森/小知堂
先看了電影書,才看電影。劇本和電影不一樣,劇本的想像空間比電影大,但電影裡有些東西對味了就是對了,就好了。電影書裡的黑樹口音沒有那麼嚴重(恩好啦畢竟是日本人),在劇本裡由養樂多講的那一段生命的順序應該相反的地方,在電影裡由黑樹用日文有節奏感地唸出。有些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在電影裡沒有出現,比方鐵雄從產婦雙腿間取出一隻小白兔。而鐵雄從頭到尾都沒有在電影裡出現呀。

7.給冥王星/張惠菁/大塊
也許那時我想說的是,須彌芥子。《維摩詰經》的「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總是處於須要整理的狀態,對新事物新知識新資訊幾近爆炸的渴求與焦慮,充滿碎片與斷章;再多一點再要求什麼,便只能把自己都嘔出來。不是不好的,也不須太用力,可以了我能明白,那些我對於自己的執念,也是一種生存的法則,變動與不變之間,只一粒芥子,可納須彌。

8.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Wim Wenders/大田
生命始終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是神蹟與恩賜。而電影背後始終比電影迷人。如果你的生命對你而言只一件事,那會有多誘人?我老覺得能夠說出「全部」的人必然毫無保留,因為全部包括所有,細節,每日,每秒,每個角度與瞬間。而當你說出「全部」,那必然就是全部。


我也喜歡想像,或者這些安慰過我的書,也曾經靜靜地撼動了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