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D一個讀來的故事:一個台灣作家在舊金山,幾次經過畫廊被一幅作品的疲倦悲傷吸引,在展出的最後幾天把畫買下,得知自己是整場展覽的唯一購買者;因而和畫者相識,訂定在畫者畫室看畫的日子。但不巧碰到舊金山二十多年來也少有的暴風雨,只有取消。電話中作家提到畫展裡非賣品的一幅自畫像,是否可以改變想法?畫者仍不想賣,但說了一句:「也許,妳有一天會得到那張畫。」
故事暫且到這裡,大部分的人就知道結局了:作家後來收到了包裹,即是那自畫像;作家有不祥的預感,去電詢問,果然,畫者自殺了。作家問畫者的父親,「您和他親近嗎?」他的父親沉默,然後說,「他是個很封閉的人,沒有人可以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作家拼命想著,沒有人救得了他,即使沒有那場暴風雨。
那篇題名為「但他給了我自畫像」,是整本書裡的第一個故事,也是這位台灣作家韓良露計畫寫下這本舊金山旅札的起源。當然,也是給我最強烈感受的一篇。讀韓良露的人大概很少不認為她是個說故事的高手,她卻自稱擁有靈媒般的感應,因此總在旅行中有著奇妙的特殊際遇。過客的身份,自由而不客套的切入,各式各樣的人群和交集;韓良露總是敏銳而柔軟,吸附材料,結交朋友,適切地蒐集,整理,像是一種靈魂們的介質,包覆與穿透之後,書寫而成為一則可閱讀的故事。
而書寫與讀。
韓良露不在我「最愛作家前十(甚至二十)」之列,名列我心頭好的作家,不是暴烈、冷漠、殘酷、執意,就是荒誕、疏離、絕對的細緻與敏感;韓良露並不往這些極端鑽去,而在一種媒介的性質中打轉,她並不探看自己或人性的深淵(那些既不能解決也無從解決的),而是觀察、介入、感應、傾聽世界與人群種種。因此,緣份、際遇、因果之說,在她的札記中十分明顯;而讀者讀來卻無冗長累贅之感,或者正如她所說的,「這些老靈魂都很青春」,在每個看似特殊的故事裡頭,都是經由她媒介的靈魂們的吶喊吧。
如果城市也有靈魂-舊金山旅札
韓良露
馬可孛羅出版
「大師,請問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回覆刪除「施主,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 」
是嘍。總是各人有各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