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16

反正是小說嘛













有時候我也很納悶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是這麼普遍的題材(還是說其實也沒有很普遍?)。和《瘋狂數量理論》超乎尋常(人可以想像的範圍)的角色們比較起來,絲山秋子的《逃亡大胡鬧》完全採用年輕的/幼稚又天真的主角的心理狀態描述,得到的認同感和可讀性也稍微高了些,甚至會有「我平常也這樣耶,那我該不會是有憂鬱症」的念頭跑出來。被幻覺和幻聽困擾的躁鬱症患者小花/打死不願承認自己是名古屋人的名古屋包,總覺得再待在精神病院總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廢物(姑且不論精神病患和所謂真正廢物的差別),於是神經兮兮的大逃亡就展開了。說是逃亡,其實是日本觀光旅行吧,其實一點也不想要和平常人一樣繼續下去,光想著「在地球上不就等於被關在地球上了嗎」都感到非常厭倦與生氣。

這幾天的心情非常非常不好,騎車在坑坑巴巴的路上想罵髒話,被超車會忽然暴怒;在店裡想把收銀鍵盤拿起來砸爛,把問問題的客人趕跑,借一句林的話「你們不認識字嗎」(當然是小聲背地裡說的)喔對不起,這都是我不太愛開口問路寧願自己看地圖和奇怪指標的原因。

原來是生理期,我想說我平常的忍耐程度再低也不致於這樣。(彷彿一切罪過都可以推給生理期的錯)(容忍度低對我而言原來也是罪過)但那真的是因為生理期嗎,路線某種程度上來說不也是一種籠子嗎,究竟可以逃到哪裡去呢。我的意思是,每天上班下班的慣常經過的路,起初還愉快地分辨路段與行道樹(甚至為此買了行道樹圖鑑至今只多認出了小葉欖仁),店家與公車;一個月後只在乎時速表,油量表,時間,來不來得及吃早餐…可以逃到哪裡去呢,因為忍受不了自己竟然平凡庸俗的不得了,要面對那個愚蠢的自己嗎,可以面對那個暴躁到快要滿出來的自己嗎,沒有理由要別人陪你啊然後一聲謝謝也沒有,可以的話我也想留下一點做紀念的什麼,可是還是回去吧。

回到那個地方,然後就夠了。

「已經是盡頭了。」

「只能往回走了。」


逃亡大胡鬧
絲山秋子
大田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