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7

180.
午餐配菜有綠苦瓜和山蘇,很好吃。開玩笑和媽說,想到自己覺得苦瓜很好吃,大概是老了,媽說天啊你才幾歲。我補充說,因為好像沒有小朋友會覺得苦瓜好吃嘛。可是我還是不喜歡紅蘿蔔。

181.
紀錄片們小筆記。

麵包棒村抗爭記 Grissinopoli, El pais de los grisines
達里歐.多利亞 Dario Doria/Argentina/2004

資方拖欠工資、惡性倒閉、勞方佔領工廠成立合作社,其中有律師協助運作(對法令的熟悉與分析資方與官方說法並能使勞方信賴抗爭到底)及組織動員(明確的訴求與目標:勞方自組合作社並要求通過增加破產法優先保障勞工以求其正當性),亦有不滿政治操作(工黨在工人們自主復工的隔一天召開記者會而被質疑,「幫忙應該是無私的,不該有那樣目的性的幫忙」)但這部分拍得極少,只有一段。法院裡反對法案通過的意見是「勞工不該霸佔工廠,勞工是否懂得經營?」而支持的意見是「阿根廷高達24%的失業人口;半數人口處於貧窮線下,其中有27%處於極度貧困的狀態。工作權是否應視為優先?」然後(我不知道是不是立法院之類的)舉手表決通過,大家流淚擁抱,歡樂結局。

朋友說那不就是津津蘆筍汁嗎?我完全不知道,搜尋大多是津津蘆筍汁7月商標拍賣流標的消息。麵包棒員工走上街頭、學校募款;不知道津津是如何撐過去的,他們有律師幫忙嗎,工廠是否曾面臨強迫關閉、收回拍賣的壓力?反對意見也該被認真思考:勞方掌握生產機器與原料,同時也就擔負了管理職責,這是否是勞方有所準備的呢?是否有任何的協助方式?有趣的是,我想麵包棒也許成為有點類似愛盲商品或公平貿易咖啡偏近於支持性的消費產品了,然後再回到消費循環的問題…


高加索的惡龍 Un Dragon dans les Eaux Pures du Caucase
妮諾.柯塔茲 Nino Kirtadzé/Georgia/2005

喬治亞的波若米小村因BP舖設超長跨國油管但補償金喬不攏,所有人起先信誓旦旦的「祖先留下來的地如何能賤賣」後來也一致達成「我們沒有拒絕油管通過但補償金額不夠生存」「你究竟如何保證我們的安全?」,村民花了33里拉的汽油錢一起坐公車到法院,BP只派了一個代表,簡陋的法院裡有十幾二十個村民。但法官迅速地判決應尊守國際約定,村民只能徒勞喊著「我沒看過這麼不公不義的判決!」而後折返。也有人在開挖前種樹,一棵一棵都可以計算補償金,樹齡嘛,就地主說了算。無論怎樣不滿、憤怒、大吵,BP載著油管一截一截進入小村,後來呢?影片沒有說,而是用了一個類似祭祀或慶典的舞蹈,年輕的男孩女孩愉快地起舞,先前吵架的村民們微笑看著,背景襯著揚起漫天塵沙的運送輸油管的BP的大車,一輛接一輛。


艾格妮撿風景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安妮.華達 Agnès Varda/France/2002

撿馬鈴薯的小孩愉快唱著每天都吃馬鈴薯的歌,收成後,因為不符超市裝袋標準,還有幾噸的馬鈴薯會被丟掉呢?安妮.華達不陷紀錄(某一)「真實事件」的迷障而是自顧自蒐集、編織一連串的小線索,如同她自認的,像那個將各個拾穗名畫畫進同一幅畫的作品一樣。最具衝突的事件(年輕人翻撿超市垃圾桶被丟棄的食物,超市經理憤而在垃圾桶倒漂白水)亦不給予任何評論,只是有點無奈地說「他們都聽不進對方的話」;撿風景的華達邀請鄉下的律師解釋撿拾收成後作物的法規、請都市的律師解釋搬走路邊遺棄家俱的法規,詢問吉普賽人、失業人(路邊安棲的車只要35美元!)的生活;還有路上太常出現的貨櫃車、用廢棄品建造城堡的砌石匠、以及住在移民公寓教移民認字、販售報紙的早晨市集撿拾者。以米勒《拾穗》開始,以艾杜安《香柏杜安的拾穗者》終,美術館館長及其助手搬開層層畫作,終於將華達指定的畫拿出,在陰天裡吹風。她簡單地提到,「用一隻手拍另一隻手,這是我的想法」,於是她也紀錄了自己長了斑點的手。那也是《南特傑克》裡對德米的凝視啊。心型馬鈴薯腐爛、長芽、而會成為新的養分與形狀。


猶不得你 Defamation
Yoav SHAMIR/Israel, Denmark, USA & Austria/2009

「猶太人」成為了怎樣的標籤,猶太人怎麼看「反猶主義」?在以色列無法提出巴勒斯坦問題嗎?以色列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大屠殺是誰的歷史?美國猶太人、俄國東正教猶太人、以色列猶太人,彼此有什麼樣的身分認同?雖然導演在片末的結語太樂觀輕率,但許多接近的、尖銳的提問與表達都算有趣;我沒有作功課,不知道以色列的左派右派分別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美國的介入與操作過程等。以色列籍猶太導演顯然對於高中生參加大屠殺回憶之旅非常介意,認為對歷史的認知不能停留在自己是受害的記憶;但也很顯然此種記憶再教育是保持身分的手段,是讓他人感到內疚的方式,也是權力結盟的基礎。一方提出了相當有趣的形容「一個受家暴的婦女,還在想說一定是我有哪裡不對,而且想著如果我不這麼想就完了」,另一方則喊著「現在哪裡有『反猶主義』?你要用放大鏡才能找到。」認為『反猶主義』是以色列建國的產物,用來鞏固以色列人的認同罷了;導演看來兩方不討好。一個非常龐大但其實幾乎是虛晃的影子問題,是否能清楚指向與辨認:差異的衝突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吼著「你以為我在乎嗎」因為極端不認同「反猶主義」的存在而失去大學教職的以色列籍教授,在一連串砲轟後走到房子外,導演問「你喜歡這一區嗎?」他說,很喜歡,微風輕輕吹著。

2 則留言:

  1. 我不喜歡苦瓜,但是喜歡紅蘿蔔。我們兩個加起來就可以裝成老人了(你負責吃苦瓜,我吃紅蘿蔔)。

    回覆刪除
  2. 好主意!!!我還愛青椒和茄子*u*

    回覆刪除